Snob的翻译 - 三言二语谈翻译之三

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在高中时对这个词就特别感兴趣。大概是某些人的举止让笔者联想到这个词。查手边的新英汉词典(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中文翻译是“势利的人,谄上欺下的人;假内行”。snobbish 是形容词,即势利的;snobbery 则指这种人的行为。

来美多年,在不同场合读到这个词的用法,觉得这个翻译的意思似乎不够全面和准确。查了几个主要的英文词典,Random House,Oxford,Cambridge,Merriam-Webster, 等等,并咨询了native English speakers (英文为母语者),综合起来,snob描述四种人:

  1. 属于所谓 high social class, 于是“居高临下”,那就有点arrogant,傲慢的意思。
  2. 不属于high class,却又要吹嘘她/他认识high class 的某某某某啦,指望给人印象她/他也是high class。这与“谄上欺下”接近。
  3. 与新英汉词典的翻译“假内行”接近:让人觉得她/他很懂行(这个“行”包罗万象,可以是某种知识,趣味……,比如wine snob, music snob……,但与social class 无关),同时瞧不起她/他认为不懂行的。这类似2)。
  4. 真行家,但“居高临下”,类似1),也与social class 无关。

1)跟2)类人都有关high class。按新英汉词典,大概就属于第一种翻译:势利的人,谄上欺下的人。这个翻译似乎不能细分1)和2)这两类人。此为不足之一。后面两种则与social class 无关。新英汉词典的“假内行”翻译不准确,可以是真内行但鄙视不懂行者。此为不足之二。

或许观察大千世界的各色人等更能理解snob。想当年,某些干部子弟那种“舍我其谁”的架势,绝对是属于1)类。厉害的,最后就变成“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打砸抢去了。其中“抢”(老百姓)的勾当从来没停过。再举一个美国的例子:1992年,Ross Perot 作为独立候选人竞选总统,得到近20%选票。这是自共和、民主两党成型后,美国历史上独立候选人得票最高的一次。有次在黑人组织NAACP集会上,他对黑人听众用了“you people”,舆论哗然,指责他snobbish,让笔者印象深刻。Perot当时身价30亿美元,那自然属于1)。(其实Perot待下属极好。伊朗危机时,他在伊朗分公司的人员被困,他冒着触犯美国法律(不许擅自营救被伊朗扣留人质)的风险,亲自组织指挥,成功地营救了他的雇员。有一本纪实小说“On Wings of Eagles”(by Ken Follett)生动地记述了整个营救过程。很好看的一本书,还被拍成了电视连续剧。)最近的例子则非Nancy Pelosi 莫属:今年(2020)8月31日,Pelosi 去旧金山一个因新冠关门的发廊洗吹头发,被指为自视高人一等可以犯规矩,典型的snob。

属于2)类的人呢,那是多了去了。特别是微信起来后,snob 们表演的舞台一下子全球化了。前几年民国热,有些所谓民国名人的后代,似乎一辈子怀才不遇、老了要辉煌一下,热衷于拉起民国名人后代群,其中走火入魔的不免就snobbish 了。相对于”红色血统”,我们姑且称民国名人为“蓝色血统”,尽管中国文化出不了几个真正的贵族。“蓝X代”中,书香子弟不少,大多有支生花妙笔,回忆先人或往事,本是大好事。可惜有的人,靠hearsay高谈阔论,还自吹文凤恣意汪洋,文章立意高远,旁人的都是垃圾。这样的,似乎2)和 3)的特征都有了。(稀奇的是,还有人捧,甚至期待他/她的“传世之作”。只听说过“真善美”的才会传世,“真”还是第一位的。不真的东西,要能传的话,那要叫“遗笑万年”了吧?)你想,自己都上了年纪,差不多要成为后代的“先人”了,似乎到了应该由后代回忆他/她的一生才是,不是吗?再想想呢,这得声讨CCP,耽误了他/她,成不了 1),没什么好被回忆,只好2)去了。

有些既不红又不蓝的,也自有她/他的办法。有一种snob叫:social climber (注 1)。中文类似“攀附名人”:拐多少个弯,她/他总会找到与某名人的关系,再不济,名人后代,甚或名人的同学朋友亲戚后代的关系,然后顿时觉得自己身价也n倍起来。微信起来后,还常能看到这样的: 从来看不到她/他谈谈自己的想法,只见三天两头转帖(自己还不见得懂),好炫耀一下自己有别人比不上的帖源,忙得不亦乐乎。按一些母语为英语者理解,这种人往往害怕被人小看(注 2),所以喜攀高枝,不甘寂寞。还有些人,民主党得很,喜欢让天下人都知道她/他施舍过穷人或捐过慈善(这本是大善事),但是买房时看到差的社区却会来一句“这不是我们这种人住的地方”,坐地铁看到黑人兄弟则吓掉半条命……,snobbish得与Perot有得一拼,不过人家Perot当时身价30亿,这些人离得太远太远,只好属于2)。还有令人愕然的,有的微信群里,一开始的时候会见到很奇怪的微信名:一个微信名包括了三,四个名字,弄得人莫名其妙。后来有高手解释:后面加上去的是祖上几辈的所谓名人的名字,生怕别人不知道。snobbish得可以。

至于3)和4),笔者有一个反例,即not snobbish 的例子。我们退休群里有位钢琴和小提琴手,在中国时曾任珠影乐团的第一小提琴,是个音乐行家了吧?后来群里有几位拉起了合唱组,一群从没有练过唱歌的上了年纪的老头老太太,水平自然亟待改进。我们这位朋友的音乐水平与合唱组的相比实在是天壤之别,可是她一直不厌其烦、非常热心地为合唱组伴奏,已经有几年了。令人感动。有一个说法叫“music snob”,说的就是真的或假的音乐行家being snobbish, 即3)或4)两类。我们这位朋友是音乐行家,却绝不是music snob。

好了,就此打住。再说下去,恐怕笔者也要变成snob了: 一个”’snob’ snob” - 自以为很懂“snob”的snob,哈!

注1 - 批评kushner (川普女婿)的人曾撰文:“Kushner himself is by all accounts ambitious and hardworking, but also a cipher—a climber and a sycophant, a snob, ……” (简译:库什纳野心勃勃(在英文里,这不一定是贬义词-作者注),工作拼命,但是他有伪装 - 是一个喜攀名人的人(climber),阿谀奉承者,snob,……” — David Roth, The New Republic, "American Psycho," 9 June 2020

注 2 - 按照某些native English speakers的说法:“They may imagine they have friends and acquaintances in high and influential places, or they may have a small number of such contacts and imagine this elevates them to a position above their social peers. In reality such people tend to be deeply insecure at a personal level and often make themselves the object of ridicule。(意译:他们想象自己认识名人,或者他们是认识几个,就想象自己身价也随之升高而看低了别人。这样的人,往往怕被人看不起,结果反而因此(being snobbish)成为笑柄)。

舒醒 9/9/2020


留言区 Comment Board


留言者 Commenter:






End of Comment Bo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