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需在我国普及逻辑知识 -- 写在第一个世界逻辑日
人类是世界上唯一的“逻辑动物”,逻辑不仅在哲学和科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工具作用,而且也是保证人类正确思维和相互沟通理解的必要条件。尽管人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逻辑(思维)之中,但却很少意识到逻辑的存在——我们经常在不知不觉中应用着逻辑,也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着各种逻辑规则。因为不普遍开展逻辑教育,不普及逻辑知识,各种逻辑错误的出现不仅在民间语言交流中司空见惯,甚至在媒体上也频频出现,已经到了令人难以忍受的地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不久召开的第四十届会议宣布:1月14日为“世界逻辑日”。尽管这只是一个“建议”,对各国并无实际约束力,但对我国来说却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逻辑”(logic)一词,源自古希腊语“逻各斯”(logos),最初的意思是“词语”或“言语”,并引申出“思维”、“推理”之意。逻辑与逻辑学在很多语境下指称的是同一概念。显然,逻辑离不开“词语”或“话语体系”。康德说,逻辑学是“一门详细阐释和严格证明所有思想的形式规则的科学”。“形式规则”揭示了逻辑的本质属性,是定义逻辑的精髓。逻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地说,逻辑是指形式逻辑或抽象逻辑,即人的抽象思维的形式规则;而广义地理解,逻辑还包括具象逻辑,即人的整体思维的规律。狭义的逻辑就是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传统逻辑,也叫普通逻辑(通常在不严格的意义上也习惯叫形式逻辑)。广义的逻辑就是黑格尔所研究的《逻辑学》,在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中叫做“辩证逻辑”。现在辩证逻辑研究日渐式微,但并不意味着黑格尔对逻辑思维的思考和研究全然没有意义。如果简单地将辩证思维责为“诡辩”,不仅是对黑格尔的严重误读,更是一种对思维肤浅理解和轻佻贬斥的露怯。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逻辑,由于离不开自然语言的阐释,还不能算是纯粹的形式逻辑,但它在人们日常语言(思想)的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类的思想交流离不开日常自然语言,否则你根本就听不懂或不理解别人在说什么,所以,掌握普通逻辑的一些规则是必需的。我强调亟需普及逻辑知识,主要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由于逻辑的本质是思维的形式规则,传统逻辑向形式化方向发展就是必然趋势。首先是用人工符号替代自然语言(符号),因为自然语言涵义丰富,难以避免歧义和误解,而人工符号可以做到“一词一义”——符号与其意义一一对应,这样就为逻辑的形式化研究创造了条件。莱布尼茨(1646-1716,德国哲学家和数学家)认为思维推理可以被归约为某类运算,他提出了用专用符号替代自然语言符号的“符号逻辑”,成为开创现代数理逻辑的先声。之后,随着数学工具运用到推理系统,纯粹形式化的数理逻辑在现代获得了主导性的长足发展。以布尔(1815.11.2~1864,英国数学家和哲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布尔代数,由于在符号逻辑运算中的特殊贡献,很多计算机语言中将逻辑运算称为布尔运算。希尔伯特(1862~1943,德国数学家)将形式化公理系统运用到符号语言的推理中,建立了逻辑的公理化形式系统,从而奠定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基础。怀特海(1861-1947年,英裔美籍数学家、哲学家)和罗素(1872年—1970年,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合著的《数学原理》,全面、系统地总结了自莱布尼茨以来数理逻辑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尝试用逻辑概念定义数学概念,并尽量找出逻辑本身的所有原理,以此说明整个纯粹数学是从逻辑的前提推导出来的。《数学原理》奠定了20世纪数理逻辑发展的基础,是现代数理逻辑发展史上的伟大里程碑。数学和逻辑的打通与结合,是二十一世纪计算机科学、信息与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研究获得令人惊异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值此世界逻辑日之际,向所有为现代数理逻辑发展作出开创性贡献的数学家、逻辑学家、哲学家们致以仰之弥高的虔诚敬意!现代数理逻辑的学习和研究需要一定的数学和逻辑基础,难以很快大面积推广和普及,但普通逻辑的知识却是完全可以推广和普及的,也是刻不容缓地应该立即推行并持久地进行的。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思想解放的发展和深入,普通逻辑在我国饱经磨难之后也同样迎来一段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各种形式逻辑、普通逻辑著作竞相出版、百花齐放。由全国11所高校著名逻辑专家集体编写的《普通逻辑》(吴家国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作为高校文科教材在全国高等院校广泛采用,年发行量超10万册,总发行量在八十年代末即已突破百万,并在1995年第三届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评奖中获得国家教委颁发的“一等奖”。那时候,对逻辑教育的重视以及逻辑课程在高校的普及,曾经滋养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一整代大学生。华东师范大学彭漪涟教授等逻辑专家,从八十年代起就呼吁在青少年中加强逻辑教育,并曾经一度看到了逻辑基础知识进入中学教育的希望。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非但逻辑知识进入中学课堂成了泡影,连大学里的文科很多专业都停开了逻辑学的课程。这一调整影响巨大。由于普遍缺乏基本的逻辑训练,如今我国很多从事专业学习的学生在进行理性思考和写作表达时不仅在逻辑上遇到困惑,甚至闹出不少笑话。人们在使用日常语言进行沟通交流时,由于缺乏必要的逻辑训练,常常出现自相矛盾、前言不搭后语等情况。逻辑是正确思维和理性自觉的前提,虽然懂得逻辑并不一定就能保证思想正确,但如果不讲逻辑就一定会导致概念混淆、推理错误、思想混乱。用一个当下流行的话,缺乏逻辑思维的人是某种程度的“脑残”。今天借第一个世界逻辑日的日子,我呼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高度重视逻辑教育,制定切实措施让逻辑课程重返大学各专业课堂,并尽早将逻辑知识普及教育进入中学课堂之事提上规划日程。此外,建议在现在流行的老年大学也应开设普及逻辑知识的讲座,给愿意学习的老年人补上基础逻辑训练这一课。在各类成人教育中也应开设相应的逻辑知识课程。总之,要努力让基本的逻辑知识成为我国公民必备的知识素养。逻辑教育缺乏和日渐式微的状况不能再任其持续下去了。这,不仅关乎大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关乎国民素质的提升,更关乎我们民族的未来!
DMW 2020年1月14日